80年代,上海经济陷入长期低迷。中国中央在中国南部设置特别经济区,进而在沿海地区又设置开放城市,开始大胆引进外资。但是纤维产业为中心的大型国营企业担当产业中心的上海,落后于抓住新的发展机会的其他城市。作为起死回生项目,上海市提出的是浦东开发战略。恰巧因1989年天安门事件,中国投资热潮冷却的逆风中,在外国资本中,最先推进浦东投资的,再次是日本企业。日本政府也通过ODA供给,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高速道路建设,不惜余力地进行积极的后方支援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,浦东发展形势作为持续双位经济增长的中国的标志,一通过媒体在全世界反映,欧美各国对中投资再一次加速。这几年,这种加热状态引起了日本国内的产业空洞化,导致了中国威胁论被一部分研究者提出。中国产家电制品输出急速增长,在欧美市场份额扩展,然而被作为了反倾销的对象,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也增大了。而且,由于持续扩大的内陆和沿海地区不均衡发展,知识产权侵害,过度外资导致竞争而引起的乱开发和无效率重复投资等,确实有令人担忧的因素存在。但是,现在在上海以一天平均2家的速度,引进日资企业。今年引人注目的日资汽车产业的进展,就是明确地意识到了潜在的中国国内市场的结果。可以看见“中国的变速”这一潮流面临着不知在何处停留的问题。
上海和日本的经济联系不断发展,理所当然也促进了个人间的交流。回首这25年,在1988年,由于上海市政府缓和了因私出国的限制,去日本留学的人急增,过度的热潮导致不法滞留者的增加。虽然留下了双方都需反省的社会问题,但是大多数的留学生活跃在了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世界的第一线,实际上成为了日中间构筑的强有力的桥梁。另一方面,即使从日本来看,上海作为中国的门户,战前开始,众多政治家、经济人、文化人飘洋过海,目标上海。时光流转的今日,中国经济持续高度发展,再次招徕了众多日本人来到中国。近年,成为这一门户的当然是上海。实际上有3万日本人在这个城市生活。而且每年有82万人次的游客造访上海,9月对日本游客免除签证已经开始,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驻足上海,对于由于非典、暂时缩小的旅游业,已成了大大的顺风而行。日本料理现今不仅日本人,而且不断受到上海人的欢迎。旋转寿司、和式拉面,最近连钟爱的杂烩煎饼也登场了。其中,因为也有台湾人经营的店,玄机颇深。还有在最近举办的漫画和动漫展上,日本的漫画、动漫文化吸引了众多的上海年轻人。通过流行文化,软件方面的交流也好像正着实地进展着。
迎接新的世纪,日中关系也是同样,邦交正常化30年,友好条约25周年作为其中一个节目的时代已经到来。相互的合作关系,经过了着手的困难期,强有力的成长期,今后如何更加安定,向着持续可能的方向发展,将成为课题。上海市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,基础设施投资的加速,每天变化着她的姿态。国际金融中心、国际物流基地的地位,也不断威胁着和凌驾于竞争对手香港、韩国的釜山。今后日本必将克服中国威胁论,通过持续发展的上海,和中国之间构筑相互补充性的经济关系。依赖利用国家来进行项目和标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从今以后,进入了真正成熟的我们个人唱主角的时代。
(藤原孝之·驻沪日本国总领事馆 客座研究员)